
在阅读此文之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
前言
中美博弈是经久不衰的话题,其中在电子科技领域,美国看似占据明显优势,实在外强中干,存在致命弱点。
之前台积电老板张忠谋就说过:
“盲目增加半导体产能的行为是徒劳且浪费的,美国在短期内无力重现辉煌。”
那么问题来了,这个“弱点”到底指什么?美国又想重现怎样的辉煌呢?
一 、美国的困境与挣扎
对于美国来说,半导体产业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,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。
然而从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之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数据来看,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,美国半导体产业很可能会陷入“无人可用”的窘境。
这并非妄言,报告明确指出美国半导体产业目前有34.5万个岗位,2030年这一数据将会上涨到46万。
而问题是美国没有足够的人才能填补这一空缺,预计未来会出现6.7万人的“人才缺口”。
这6.7万人中,26%是硕博层次的工程师,35%是四年制本科工程师或计算机人才,还有39%则是拥有证书或两年制学位的技术人员。
这还仅仅是高端技术人才,相关工人方面的缺口更大,保守估计在140万人以上。
为了走出困境,美国做出了两方面的努力,
一是让企业和学校加强合作,优先培养这方面的人才;二是政府增加补贴,掀起全球半导体“军备竞赛”。
不过事实证明,这两种方法都没有太大成效。
先说第一种,因为在美国中西部有大量技术学院和研究型大学“扎堆”,所以芯片制造商们纷纷把赌注押在了这里。
以英特尔为例,它计划在俄亥俄州建立一个“硅的中心地带”,为此不惜向当地高校注资5000万美元!
这些接受援助的学校,将根据最新行业技术修改课程,便于他们毕业后能直接投身半导体制造产业。
有些学校创建了“模拟工厂”,还有个别学校直接推出了“跨学科半导体学位”,可以说大家都掏出了压箱底的绝招。
当然,增添相关方面的学习设备、与国外同行业优秀企业建立联系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按照这条路走下去,美国未来或许有机会迎来半导体人才的“井喷”,只是这对短期局面的改善,难以起到太大作用。
再说第二种,为了增强本土芯片制造产业,美国政府曾在2022年出台“芯片法案”。
承诺未来五年内会给予该行业500多亿美元的补贴,其中超过4/5会补贴“生产”,剩下的部分补贴“研究”,目前已经有企业拿到补贴。
向美国政府提出补贴申请的,就包括我们上面提到的英特尔公司,而且据说它的补贴金额会在百亿美元之上,可见美国政府的支持力度。
令人惊讶的是美国政府似乎还不满足于此,之前美国商务部长吉娜在活动上表示:
“美国要想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中,重新占据主导地位,就必须继续加大支持,比如给予企业更多的补贴投资,或者出台第二部‘芯片法案’……”
然而,这种策略真的能帮助美国半导体产业重回巅峰吗?
答案是否定的,因为在美国加大芯片补贴的同时,其他国家也不会止步不前。
比如韩国就宣布要在首尔附近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产业集群,为此投资622万亿韩元,日本推出“第一工厂”,欧盟也推出“芯片法案”。
各国都在为争取半导体领域的优势而拼命,中国也不例外,美国所做的这些除了激起更猛烈的竞争外,难以起到其他作用。
美国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,所以将主意打到了台积电身上,想把台积电搬到美国去复刻辉煌。
可问题是,台积电真的能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吗?
二 、台积电不是“正确答案”
“台积电”的全称,是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。
这家企业成立于1987年,主攻半导体制造,发展势头十分迅猛。
早在2017年领域占有率就高达56%,2022年营收更是突破2.26万亿新台币,绝对堪称是“业内龙头”。
早在1996年,台积电就表示希望在美国开设工厂,最后这一想法也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。
于是合资工厂“Wafer Tech”诞生了,一开始台积电占股57%,后来由于发展不利,台积电不得不收购了全部股份。
可能有人会问,一家发展成熟的企业,又有地方政府扶持,怎么会跌破头?
原因很简单,在发达国家建厂人力成本太高了,而且美国政府是名义上支持,实际上给予的资源配比并不高。
这直接打碎了台积电的扩产梦,随后5年这家企业更是受到了现实的反复“教育”,以至张忠谋都不得不承认。
“在成本预期方面,我们太天真了,在这里建厂实在是噩梦……”
台积电认清了现实,美国政府却没有,尤其是在半导体产业显露颓势后,美国积极邀请台积电继续赴美办厂。
结果不出意料,自然都遭到了拒绝,直到2020年台积电实在没办法,最终答应承诺投入120亿美元建厂。
一开始台积电计划在2023年前完工,结果疫情来袭,计划被迫夭折。
为了不让前期投资付诸流水,台积电不得不将投资追加到400亿美元,可建厂过程中还是频遭“挫折”。
美国政府事前承诺的“投资补贴”没法兑现不说,还要求台积电建厂过程中使用的人工、材料必须由当地供应,这对于台积电来说无异晴天霹雳——
过去张忠谋曾说在美国办厂的成本比台湾高了50%,现在来看还是乐观了,按照美国最新政策来看,台积电美国工厂的成本是台湾方面的10倍不止!
之前,美国总统拜登还对美国台积电工厂寄予厚望,把它当成自己的“经济成绩”,殊不知“痛苦的日子”还远在后面。
别的不说,文化差异带来的员工管理问题,该如何解决?
台积电作为东亚地区企业,讲究的是稳定性、集体主义和长期雇佣关系。
说白了其核心在一个“卷”字,加班是家常便饭,轮班和夜班算小考验,每天十三四个小时的上班时长,美国人真的能接受吗?
社交平台“Glassdoor ”给予了我们答案,上面关于台积电美国公司的评价只有几十条,支持率只有27%;
反观英特尔公司,底下评论有几万条,支持率还能高达85%,这充分表明了美国人的求职意愿以及对两家公司的态度。
别说是从本地招人了,能不能留住原来的人才都是问题。
毕竟有很多人之所以愿意远渡重洋去美国工作,为的就是拿绿卡,后面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多半会向苹果、超微、英特尔等公司跳槽。
指望台积电美国公司解决美国半导体人才短缺的“弱点”,是不现实的。
且不说这家公司带去的半导体人才对于“缺口”来说根本不够看,台积电也无法帮助美国克服根本上的“弱点”。
三 、美国的弱点与问题
美国真正的“弱点”,是半导体人才的缺失吗?
答案是否定的,美国半导体产业无法“回流”的根本,在于其外来人才吸纳政策以及本国人才培养方面的缺陷。
对美国吸纳外来人才影响最大的,就是移民和签证政策。
“H-1B”签证等难度让无数人望而却步,申请周期长,中签率不到15%也就算了。
问题是充满不确定性,一旦被裁撤该签证就很有可能被取消,就更别奢望换绿卡了。
最关键的是,H-1B签证额度是有限的,美国国家的签证上限为7%,这对中国、印度这类人口比较多的国家来说不太友好。
偏偏这些地方又盛产半导体领域的人才,这使得美国陷入作茧自缚的境地。
2023年8月,台积电美国工厂因为装机人才不足不得不推迟量产时程。
原本是可以从台湾抽调500名熟练工人去帮忙的,可是在当地工会的阻挠下未能成行,台积电也只能“打碎了牙往肚里吞”。
因为美国法律中明确规定:
“从台赴美的台积电员工,必须有EB-2签证才能入境。”
每年都有不少美国高校培养出来的半导体人才,毕业后因签证原因离开,这对于想要实现半导体产业回流的美国来说无异于一种最大的“讽刺”。
美国人也想过更改签证制度,可是这需要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支持。
就目前的情况来看,延长宽限期还有可能,提高签证的数量和国家比例上限则基本是“水中望月”,落实的可能性很低。
无法吸纳太多的外来人才,培养本国的半导体人才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,可美国青少年并不热衷于“STEM专业”。
尤其是半导体相关专业,历年来都是冷门区,哪怕该专业在薪资排行榜上遥遥领先,报名的人也没几个。
对于美国青少年来说,金融、医生以及人文科学类专业才是他们的“甜区”。
至于工程、电子类专业,他们普遍没什么兴趣,最直观的场面就是美国的线下联合招聘会——
半导体公司必须搭建有趣、好玩的展台,才能吸引来一些人气,可最后真正给他们投递简历的,大多还是华裔印度裔或者来自这些地方的留学生。
反观特斯拉及其他互联网企业,仅凭一个logo就能让展台堵得水泄不通。
半导体公司的人员也不得不承诺:
“很明显,大家更愿意成为新的扎克伯格,而不是又一个戈登摩尔。”
之所以会这样,和半导体行业工作比较辛苦有关系,美国人已经习惯了“工作生活对半分”,他们并不乐意投身“半导体产业回流”的事业中。
美国政府在更改移民与签证政策、吸纳外来人才的道路上走得坎坷,美国民众又对“投身半导体行业”并不热衷。
两相结合,美国想复兴半导体产业,与中国在这一领域争锋,在以此为基础的更多领域博弈,难上加难。
张忠谋或许就是看到了这点,所以才说美国人是在做无用功。
四 、竞争的未来与突破的方法
实际上,并不是只有美国才存在半导体人才短缺的问题,全球65%的芯片都来自台湾,各个国家、地区都缺乏这方面的人才。
在其中,我国还面临着“不一样的现状”——
我们在存在半导体人才缺口的同时,每年还有大量的半导体人才往外走。
既然如此,为什么我们说这是美国的弱点,而不是中国的弱点呢?
原因很简单,中国在这一方面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美国,相对于走出去的那些人才来说,选择“留下来”更多。
哪怕是美国在半导体领域不断打压我们,我国还是基本实现了常规芯片的自给自足,芯片产业链不断完善。
不仅如此,美国的一些政策也对我国起到了助力。
比如之前,美国说在技术服务行业将不再雇佣来自敌对国家的相关人员,还要对华人以及华裔进行工作限制。
这一政策出台后,超过260万人才选择从西方国家回来。
美国相关政策并没有给我国造成多大麻烦,反而硅谷带来了超过3万亿的损失。
在培养更多人才的同时,从国外“收回”大量人才,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可以预见。
其实,与其把精力花费在打压、延缓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上,美国人不如多想办法克服本国的弱点,多花精力去解决本国半导体产业上的问题。
之前半导体行业协会其实就给出克服“弱点”的三个办法:
吸引并留住更多的国际高级学位学生、扩大本国的STEM人才梯队,加强对区域合作伙伴关系和计划的支持。
如果能用心落实这三个办法,未来5~10年内,美国虽然不太可能实现半导体产业回流,可是多少能填补相关领域劳动力的短缺,保证美国未来发展的平稳态势。
当然,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之间,还是有一段不短的距离的。
以美国近些年推出的策略来看,在解决人才短缺问题、完成半导体产业回流的道路上,美国依旧是任重道远,其中还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。
希望大家能从美国的故事中吸取经验教训,认识到吸纳人才、培养人才的重要性,让我们的国家在发展之路上走得更加平稳、有力。
参考资料
《美国半导体产业回流面临劳动力短缺问题》 人民网
《美国五年内面临5万半导体人才缺口,大学与企业合作加紧培养》 澎湃新闻
《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:美国增加半导体产能是徒劳、浪费且昂贵的》观察者网
由于平台规则,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,才会被认定为铁粉。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,可以点个“关注”,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。
